
▲ 第一期“ 青年学者支持计划”第四日奉国寺参观现场
第四日速览
1 13:00-14:00观锦州市义县城外万佛堂北魏石窟


▲ 参观万佛堂北魏石窟
2 14:00-15:00 参观嘉福寺辽塔

▲ 天津大学丁垚老师讲解嘉福寺辽塔
3 15:00-18:00 奉国寺参观及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实习观摩

▲ 奉国寺大雄殿

▲ 奉国寺大殿参观

▲ 近距离观察大殿结构和彩画

▲ 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实习阶段性工作汇报
4 18:00-19:00 奉国寺座谈及讨论

▲ 丁垚老师介绍奉国寺研究近况

▲ 丁垚老师解答学员提问
学员讨论精选

▲ 学员提问和讨论环节
辗转半日从北京来到锦州义县,奉国寺是本次培训的终点站。建筑学的教育背景,使得观看现代建筑基本成为一种专业行为,但当面对中国古代建筑时,却又往往停留于一种简单的观游行为。不过好在此次考察中,丁垚老师在奉国寺大殿给予了我们更深层的指引。印象中形制不多的中国传统建筑几乎无需设计,只是工匠的规制化建造,然而在大殿内部,无论是结构跨度和高度的设定还是宗教氛围的营造,都必然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和推敲。佛像和彩画的布局也都成为空间组织的重要因素。同时,巨型体量的木构建筑其结构的力量感和形式的美感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也是巨大的。若能参透其中伏笔并加以发展,想必会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大有裨益。
奉国寺参观让我体会到观看传统建筑的力量。城市高速发展,“量”试图取代“质”,使得得“大”成为潜规则。然而“大”是妥协性的,危机重重。通过了解丁垚老师“观看”奉国寺的方式,我意识到,虽然相对于身体经验,奉国寺同样是尺度超常的“大”,甚至对于传统城市空间,都起到了决定性的控制作用。然而“正”的价值观支配了奉国寺的整体建造过程。无论是可见,还是不可见的部分,都被贯穿并服务于这一价值观,且以叙事性的文本建构起共鸣型的直接身体经验。
这种价值观或许也体现在丁老师对奉国寺的观察性选择上,放掉对于可能不再可考的佛性佛相的注视,专注于建筑完整性的比较和思考。这对于观察和评价现代建筑同样具有意义。
青年学者支持计划的最后一天以一段旅程结束。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在锦州义县汇合,借着天大的古建测绘,来看辽代的奉国寺。
大殿一共看了两回。第一回,我喜欢在那里踱来踱去,中间7个高耸的开间安放着7组微差的塑像,巨大的佛,和略大于人尺度的侍者——那是宗教的空间。我还喜欢靠在柱子上仰头看梁下,黑暗中隐隐有神秘的图样,像是抽象过的木断面:有波状线条,有眼睛。向东西两侧看,是极高耸的柱阵,人群在那里交谈,声音的回响变得遥远——那是可以容纳世俗的空间。
中间回到会议室,是听丁垚老师讲解。恰好从那个神秘的梁下图样讲起,从测绘到文本——推测那是从“如来眉间”发射出的、“周遍”四处的佛光,承接在梁下、斗拱侧壁;7尊微差的佛像,他们的动作却是经过整体控制的,然而又是开放的整体,因为每个观者都是不同的电影剪辑者。
这样的解读让我的感官和脑力完全醒来,第一次意识到古建筑中存在着我未曾发觉的世界。
听完再去第二回。果然看到了更多。发现侍者眼神动作会在单侧变化,引导着我“踱步”。丁老师说这类事情在佛光寺已经发生了,并且发生在两个方向上。
奉国寺的美是不着痕迹的,在第一眼的时候只觉得愿意和她呆在一起,回来之后她已经在心里没法抹去。
从北京的酷热暑伏,到锦州义县奉国寺的古刹松风,短暂但充实的建筑批评培训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在奉国寺的参观过程中,既被辽代木构古寺宏伟精美的建造工艺所折服,也为曾经美轮美奂但如今仅存下模糊片段的木画图案感到惋惜。感谢天津大学的丁垚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使我们对这座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建筑有了更加深刻与系统的认识。期间爬上了高达九米的脚手架,近距离感受了奉国寺斗拱的雄壮气势,以及梁底模糊褪色但依稀可辨的网状图案。建筑内部曾经充满了绝美且叙事性极强的彩色木画。画虽浮于表面但绝非止于装饰,精确的构思将其与构件和空间充分融合而浑然一体,在所有可见与不可见的部分,一同构建并传达宗教氛围。参观古建,除了学习,更应反思。
之前知道“雕梁”精美,但不太明白“画栋”为何。奉国寺彩绘与大殿空间的关系,并不是原先我以为的“装饰与空间”。而是与大尺度的佛像、木构建造、结构体系等有关的主动性的表达策略,这个认识在丁垚老师的彩绘研究,也在与各位老师探讨过程中被梳理得非常清楚。奉国寺的彩绘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契机:在普遍提倡“空间与建构”的思维体系下,一些表达元素因为“时代”被刻意强调或者忽略了,而它们参与度本来就应该是平等的。坚信传统的力量,Learn from the past to create a better future,也对传承者表达尊敬。
佛光漫化,飞华轻动,奉国寺大雄殿内的静、稳定、安宁、永恒,人间千年不过佛手一次起落之间。是人对"信仰"本身这不遗余力的灿烂追求,使宗教成其为宗教,人成其为神圣之人。感谢丁垚老师向我们披露了这种美。

▲ 第一期“ 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老师及学员合影
《建筑学报》第一期“ 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建筑批评方向”至此圆满落幕,感谢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评论研究所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老师、学员们的辛苦付出,本次活动的相关内容将刊登于《建筑学报》2017年8期,敬请关注。